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範圍橫跨台灣兩大山脈:玉山山脈主要山地與中央山脈南段山地,轄區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林立,總計共有三十座。其中,屬玉山山脈者有十一座,屬中央山脈者有十九座。

玉山主峰地標

左:民國14年(大正14年)興建於玉山頂之神社。      中:民國50年佇立於玉山頂的于右任銅像。          右:民國87年玉山主峰基石成為玉山頂的新地標。

太魯閣台地

太魯閣國家公園行政管理所在地。

早期太魯閣國家公園峽口

左:民國24年(昭和10年)太魯閣峽口貌。右:民國49年太魯閣峽口新貌。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傳統建築代表:水頭村得月樓建築群。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玉山國家公園 清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保留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開闢的道路,娓娓道出台灣開發的歷史。在鄭氏治台的陰影下,清政府對台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的態度,然台灣氣候溫和、土地 肥沃,吸引無數閩粵地區的人民前來開墾。清領末期,列強窺伺中國,台灣孤懸在外,是最容易奪取的殖民地。

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原住民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舉進犯,清政府只得派船 政大臣沈葆楨來台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 道路通達東部。

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 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中國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台,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台政後, 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 日人治台以後,推行「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和彈藥。

大正三年 (1914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荷阿雷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 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兄弟受日警圍勦,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 戰基地。大正八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以便包圍塔馬荷社,此路於大正十年完工,全長約 125公里。

昭和六年,日人又開闢連接 里壟(台東關山)至六龜(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 從此散布在荖濃溪及拉庫拉庫溪兩岸的住民,完全在日人的俯瞰之中,從警備線上之「中 之關駐在所」可直接監視玉穗社,南北挾攻玉穗之圖即將得逞。

昭和八年(1933)拉荷阿雷出降 ,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抗日行動才告一段落。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是清政府對台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為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日治時期開闢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及關山越警備線,為日人在台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抗日的英勇。

想知道更多詳細情形請至:

圖片1詳細相關請至:

圖片2詳細相關請至: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