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範圍橫跨台灣兩大山脈:玉山山脈主要山地與中央山脈南段山地,轄區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林立,總計共有三十座。其中,屬玉山山脈者有十一座,屬中央山脈者有十九座。

玉山主峰地標

左:民國14年(大正14年)興建於玉山頂之神社。      中:民國50年佇立於玉山頂的于右任銅像。          右:民國87年玉山主峰基石成為玉山頂的新地標。

太魯閣台地

太魯閣國家公園行政管理所在地。

早期太魯閣國家公園峽口

左:民國24年(昭和10年)太魯閣峽口貌。右:民國49年太魯閣峽口新貌。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傳統建築代表:水頭村得月樓建築群。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國家自然公園里山學校發展歷程

臺灣於100年正式施行《環境教育法》,為全世界第6個針對環境教育專門立法並推動之國家。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秉著豐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結合環境教育,朝向成為「都會型環境教育場域」發展,進而設立「國家自然公園里山學校」。 宗旨在於創造優質都會型環境教育場域,結合在地多元化夥伴關係,提供大眾體驗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豐富人文與生態的機會,建立環境學習典範,以實踐環境永續發展。未來將朝著結合保育、教學與景觀的需求,建構合宜的環境教育設施,提供多元學習,培養民眾尊重環境的態度和價值觀,進而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國家自然公園里山學校經營理念與「里山倡議」的概念契合,學校名稱也是來自於此,里山倡議主張促進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的活動,期望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來維持生物多樣性。102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進行里山學校的前期規劃與課程發展,經過不斷的試教與調整,103年針對不同對象及參與者提供專業研習、戶外教學、到校推廣等服務。課程發展的重點包括:臺灣獼猴、外來入侵種、歷史與地質為教學主題,搭配多元的教學方法,引導參與者在活動中反思「人地關係」。例如在「花果山中尋大聖」課程中,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臺灣獼猴為對象,先了解獼猴的生態、行為及語言,再釐清「人與猴」間的關係、背景及原因,進而探討其中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例如教育民眾禁止餵食獼猴,從101年設立告示牌宣導,直到102年開始實施罰款,定點設立志工巡邏宣導,一開始甚至還有民眾質疑警察身分,到今年宣導已看見成效,養成民眾減少餵食,獼猴不乞食、不搶食的習慣。

里山學校於103年6月份開學之後,陸續與大榮高中、文府國小等高雄地區的學校合作,舉辦「花果山中尋大聖」戶外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反應相當熱烈,另在7月也將辦理斯文豪營隊,帶領學員認識曾記錄臺灣生態之美的英國外交官斯文豪,並深刻了解壽山歷史人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環境教育已經逐步拓展,並且看見成果。 未來里山學校除了壽山地區活動,也規劃在美濃的黃蝶翠谷進行保育研究及環境教育,例如101年籌備處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合作舉辦「在國家自然公園架構下里山倡議於美濃地區實踐之可行性評估規劃案」,這都是未來值得繼續進行的活動。除此之外,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也會推廣社區夥伴合作,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八煙聚落合作,及墾丁國家公園與社頂聚落合作的經驗,推行於壽山及美濃地區。

由解說志工帶隊導覽,讓民眾認識壽山的環境及資源,並將宣導事項融入各關卡,讓民眾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了解壽山

「巨人進擊─壽不了的入侵種」親子闖關活動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玉山國家公園 2002年10月21日排雲山莊

排雲山莊最早為日治時期所建之「新高山下駐在所」,為木造山莊,由日警負責警備兼負登山事宜,光復後由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接管,民國56年加以重建為石造與泥塊混合平房。

玉管處於民國74年成立,將玉山主、群峰區域劃設為特別景觀區,管理其登山路線,排雲山莊則由林務局登記及管理。為統一事權並提升登山服務品質,自民國92年1月1日起排雲山莊由玉管處接管,隨國內登山人口增加及設備老舊化之影響,排雲山莊設備與空間漸趨不足,玉管處98年推動排雲山莊整建計畫,並於102年7月完工。

2002年10月21日  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正式裁示排雲山莊由內政部營建署接管以統一事權,並在兼顧國家公園計畫、生態保育及遊憩管理等課題下,針對排雲山莊及其週遭環境進行符合自然生態之整體經營規劃,以及研擬完整之整建與環境改善計畫,以確保當地自然生態體系之完整與保護當地珍稀及獨特之資源並避免資源之耗損等,同時提供更舒適、安全、便利之登山環境,期使融入保育理念之生態休閒活動能真正落實並普獲國人認同。

2007年10月18日排雲山莊地籍門牌重新審查編訂為阿里山鄉中山村六鄰「排雲101號」

2003年05月13日  玉管處依規向嘉義處辦理排雲山莊暨附屬設施用地土地租用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墾丁國家公園 社頂生態旅遊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民國96年起開始組織社頂在地居民成立園區第1支無給薪資源巡守隊,並憑藉巡守所維護之珍貴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遊,訓練培養在地居民成為社區生態解說員,97年,墾管處與原居住民此夥伴關係成功建立,並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行動計畫類第1名之殊榮。

其後,97、98年更陸續將生態旅遊路線延伸至埔頂、水蛙窟社區,於此二社區辦理居民說明會、社區景觀改善、資源調查等工作,期待能由點至線到面串連整個國家公園之生態旅遊資源;日後將依各社區的特點來尋求最佳的合作機會與模式進行策略聯盟,持續提升整體競爭力。


更多有關墾丁國家公園社頂生態旅遊的詳細相關請至:

社頂生態旅遊手冊封面稿

社頂生態旅遊夜間探索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陽明山國家公園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歷史場域復舊

竹子湖地區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中心地帶,漢人移居開墾甚早,日治時期更將竹子湖發展為臺灣蓬萊米原種地,並設立原種田事務所等專責機構,為臺灣農業發展史上重要一頁。位於竹子湖社區入口的梅荷研習中心,即為日治時期的「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是臺灣蓬萊米研發培育重要據點,現已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

為重現竹子湖地區重要歷史價值,突顯及重塑地區特色,並有效整合社區營造與遊憩發展,多年來,地方人士希冀能將此位居社區入口交通結點的處所,做為竹子湖文史展示空間、竹子湖社區社區接駁交通轉運、入口意象規劃之絕佳地點,以推動地方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推廣。

經多方協商,國防部已同意釋出梅荷研習中心做為文史展示及遊憩接駁轉運功能使用,陽明山國家公園管處爰辦理梅荷研習中心土地及地上物撥用事宜,於100年5月28日彙整資料修正撥用計畫書完竣,依序陳報核定。與此同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處亦同步進行有關梅荷研習中心及周邊環境整修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案,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入口地區文化意象整體規劃案,藉由搭配既有建物規劃兼具遊憩服務中心、歷史文化解說展示空間及社區空間,希冀未來該區可達成提供接駁導覽、諮詢服務、解說展示、社區藝廊、研習會議、休憩聯誼等多功能使用,將永續發展及土地關懷等符合國家公園精神之內涵價值深化入規劃內容,引導適地適性的發展方向。


更多有關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歷史場域復舊的詳細相關請至:

走讀竹子湖蓬萊米原重田產業地景

相關文物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