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範圍橫跨台灣兩大山脈:玉山山脈主要山地與中央山脈南段山地,轄區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林立,總計共有三十座。其中,屬玉山山脈者有十一座,屬中央山脈者有十九座。

玉山主峰地標

左:民國14年(大正14年)興建於玉山頂之神社。      中:民國50年佇立於玉山頂的于右任銅像。          右:民國87年玉山主峰基石成為玉山頂的新地標。

太魯閣台地

太魯閣國家公園行政管理所在地。

早期太魯閣國家公園峽口

左:民國24年(昭和10年)太魯閣峽口貌。右:民國49年太魯閣峽口新貌。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傳統建築代表:水頭村得月樓建築群。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陽明山國家公園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歷史場域復舊

竹子湖地區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中心地帶,漢人移居開墾甚早,日治時期更將竹子湖發展為臺灣蓬萊米原種地,並設立原種田事務所等專責機構,為臺灣農業發展史上重要一頁。位於竹子湖社區入口的梅荷研習中心,即為日治時期的「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是臺灣蓬萊米研發培育重要據點,現已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

為重現竹子湖地區重要歷史價值,突顯及重塑地區特色,並有效整合社區營造與遊憩發展,多年來,地方人士希冀能將此位居社區入口交通結點的處所,做為竹子湖文史展示空間、竹子湖社區社區接駁交通轉運、入口意象規劃之絕佳地點,以推動地方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推廣。

經多方協商,國防部已同意釋出梅荷研習中心做為文史展示及遊憩接駁轉運功能使用,辦理梅荷研習中心土地及地上物撥用事宜,於100年5月28日彙整資料修正撥用計畫書完竣,依序陳報核定。與此同時,亦同步進行有關梅荷研習中心及周邊環境整修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案,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入口地區文化意象整體規劃案,藉由搭配既有建物規劃兼具遊憩服務中心、歷史文化解說展示空間及社區空間,希冀未來該區可達成提供接駁導覽、諮詢服務、解說展示、社區藝廊、研習會議、休憩聯誼等多功能使用,將永續發展及土地關懷等符合國家公園精神之內涵價值深化入規劃內容,引導適地適性的發展方向。

照片1詳細請至:

照片2詳細請至: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大事紀

陽明山地區早於日治時期(民國24年)即被指定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區域,範圍包括觀音山及大屯山一帶區域,後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止。民國52年交通部前「觀光事業小組」委託前臺灣省公共工程局將鄰近台北市郊之陽明山公園,併同附近之七星山、大屯山及金山、野柳、石門、富貴角等北部濱海地區,規劃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當時國家公園法尚未公布實施,欠缺法律依據而未實施。

民國70年,中國國民黨十二中全會中,評議委員何應欽將軍建議將陽明山地區設置國家公園,經行政院指示內政部研究辦理。內政部委託專家學者初步調查發現陽明山、七星山及大屯山火山群彙地區面積10,000餘公頃,由於軍事管制及台北市政府規劃為都市計畫保護區之長期保護下,具有較為完整火山特性之火山群彙地區。經行政院會第1779次院會中指示2年內將此區規劃為陽明山國家公園。民國71年行政院第1806次院會核定範圍,由內政部公告自民國72年1月1日起實施,行政院於民國74年5月23日通過「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同年9月1日公告,9月16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為臺灣第三座國家公園,首任處長劉慶男。民國75年3月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警察隊。

更多陽明山大事紀詳細相關請至:

圖片詳細請至:


雪霸國家公園 遇見雪見

1994年1月26日,雪見行政中心成立

苗栗泰安鄉的雪見,是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和武陵之外,另外一個美不勝收的人間仙境,這裡不但終年雲霧飄渺,可以遠眺雪山山脈的群峰,沿著大安溪的兩岸更可以找到泰雅族部落的遺跡。

日據時代後,除了木材的砍伐,雪見這裡並沒有太多的人為破壞,在33公里的古道裡面,日據時代日本人就設置了有12個駐在所,主要方便來管理北坑溪流域的泰雅族原住民,像是蘇魯中尖、象鼻、永安、大安、天狗、梅園等等部落,充滿著濃濃的部落風情。

雪見在開放過程中一延再延,沿著苗六十一線,通過中興檢查哨,辦理登山證,是看見雪見的必要過程,沿途屬於山地經常管制區,通過檢查哨到雪見,沿著司馬限林道走,還要23.7公里呢,六米寬的水泥路面,剛好只夠一輛車通行。

雪見內的部落,可體驗居民栽種的有機農園、認識泰雅族失傳的服飾工藝、竹屋的搭造,華視新聞雜誌在雪見遊客中心成立前,進入雪見深度訪談,帶您認識雪見的自然環境與人文風情,更多介紹內容,歡迎進入典藏網站相關典藏影片:
http://npda.cpami.gov.tw/tab2/web02_index.php?id=7067



華視新聞雜誌-人間仙境 雪見風情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陽明山國家公園 火山活動監測研究史

陽明山國家公園為台灣唯一具有火山地形、地質景觀之國家公園。雖然過去人類歷史上大屯火山群並無噴發之記錄,但是地表地熱與微震活動還是很明顯。最近噴氣所含氦同位素之分析研究,證實部分大屯火山群之噴氣來自深部地函岩漿源,這強烈的暗示台灣北部地底下存在有岩漿庫之可能性。故大屯火山群是否再度活動的可能性,不僅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更關係大台北附近民眾的生命財產與安全。        

本次提案辦理專案變更陽管處自民國88年起即開始針對大屯火山群做一連串的計畫研究,目前研究計畫主要將整合台灣現有之主要火山監測專家與學者,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楊燦堯教授、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陳洲生教授、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江協堂博士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林正洪副所長等研究團隊,以2年的時間延續先前的研究方法,從事園區內大屯火山群的長期監測工作。該團隊分別利用土壤氣體監測、地表地殼變形、大地電磁法及地溫監測等方法,對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之大屯火山群進行調查研究,同時協助訓練陽管處相關人員解讀及解說各種火山監測資料。

更多有關火山活動監測研究史的詳細相關請至:

圖片1詳細請至:

圖片2詳細請至: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玉山國家公園 臺灣黑熊保育歷程

台灣黑熊在民國78年由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瀕臨絕種,玉管處有鑑於台灣黑熊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又民國85年以前資料顯示台灣黑熊在玉山園區經常出沒,屬於園區重要的分布區之一,加上保育瀕危物種的迫切性以及長期生態研究對於野生動物經營管理之必要性,然而台灣黑熊於園區野外族群大小、分布、棲地利用、遺傳變異、生殖、死亡率等基本生物學和生態學的資料,卻付之闕如,因此,玉管處在民國85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之後,持續與專家學者相配合調查該物種的棲地利用和族群生態,在民國86年至94年進行捕捉繫放、無線電追蹤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分析台灣黑熊活動範圍與生態並建立台灣黑熊保育網站,積極宣導臺灣黑熊保育觀念,於95年至今,相關研究成果已逐次增加台灣黑熊野外生態習性的瞭解,並開啟台灣黑熊物種族群生態與保育研究,目前研究人員甚至已能在園區拍攝到臺灣黑熊的畫面,紅外線自動照相機亦不時攝得黑熊身影,顯示臺灣黑熊歷年的保育成效已慢慢展現出來了。

更多有關臺灣黑熊保育歷程請至:

圖片1詳細請至:

圖片2詳細請至:


 

玉山國家公園 大事紀

玉山地區早於日治時期,即由臺灣總督府設立的國立公園委員會,指定為國立公園預定地,即「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惜因太平洋戰爭爆發中止,僅止於調查研究。光復後,依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玉山地區乃被指定為國家公園預定區,迭經行政院於民國71年頒布的「觀光資源開發計畫」,指示本區規劃為國家公園,應於兩年內辦理完成。

內政部即著手進行區域內生態及人文資源調查,除區域範圍於72年元旦奉行政院核定公告外,同年6月計畫草案完成,由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於民國73年8月通過,呈請行政院核議。並奉行政院於民國74年2月通過,由內政部發布實施,同年4月10日,國內面積最大、並為首座山岳型的玉山國家公園成立,並以本島最高峰、同時是東北亞第一高峰的玉山為頭銜,為臺灣第二座國家公園。首任處長為葉世文。

玉山國家公園包括從海拔約300公尺的東部拉庫拉庫溪河谷以至最高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涵括各種不同氣象、地質、地形與野生物景觀,並有一條國家第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及獨特的布農族高山文化,深具自然與人文特色。

更多詳細內容請至:

圖片詳情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