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範圍橫跨台灣兩大山脈:玉山山脈主要山地與中央山脈南段山地,轄區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林立,總計共有三十座。其中,屬玉山山脈者有十一座,屬中央山脈者有十九座。

玉山主峰地標

左:民國14年(大正14年)興建於玉山頂之神社。      中:民國50年佇立於玉山頂的于右任銅像。          右:民國87年玉山主峰基石成為玉山頂的新地標。

太魯閣台地

太魯閣國家公園行政管理所在地。

早期太魯閣國家公園峽口

左:民國24年(昭和10年)太魯閣峽口貌。右:民國49年太魯閣峽口新貌。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傳統建築代表:水頭村得月樓建築群。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玉山國家公園 清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保留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開闢的道路,娓娓道出台灣開發的歷史。在鄭氏治台的陰影下,清政府對台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的態度,然台灣氣候溫和、土地 肥沃,吸引無數閩粵地區的人民前來開墾。清領末期,列強窺伺中國,台灣孤懸在外,是最容易奪取的殖民地。

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原住民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舉進犯,清政府只得派船 政大臣沈葆楨來台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 道路通達東部。

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 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中國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台,防範外國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台政後, 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 日人治台以後,推行「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和彈藥。

大正三年 (1914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荷阿雷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 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兄弟受日警圍勦,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 戰基地。大正八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以便包圍塔馬荷社,此路於大正十年完工,全長約 125公里。

昭和六年,日人又開闢連接 里壟(台東關山)至六龜(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 從此散布在荖濃溪及拉庫拉庫溪兩岸的住民,完全在日人的俯瞰之中,從警備線上之「中 之關駐在所」可直接監視玉穗社,南北挾攻玉穗之圖即將得逞。

昭和八年(1933)拉荷阿雷出降 ,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抗日行動才告一段落。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是清政府對台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為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日治時期開闢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及關山越警備線,為日人在台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抗日的英勇。

想知道更多詳細情形請至:

圖片1詳細相關請至:

圖片2詳細相關請至: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候鳥保育史

恆春半島位於臺灣最南端,是南遷至菲律賓度冬候鳥的天然通道。每年秋季落山風初起時,紅尾伯勞與灰面鷲大量過境恆春半島,促使當地人產生獵捕動機。

「候鳥保護計畫」近因始於民國67年6月,台中鳥會會長吳森雄於「日本鳥類保護聯盟會議」遭日人責問臺灣猛禽大量獵捕事宜。同年8月,日本野鳥理事長專程來台調查秘獵事宜。10月漢聲雜誌刊登第一篇有關灰面鷲絕望困境的報導,點燃了保育灰面鷲的火炬。民國68年10月,臺灣地區保育團體、媒體等於滿州鄉舉行保護候鳥座談會,引起臺灣媒體關注。

民國70年營建署成立,國家公園組主動辦理相關宣導事宜,於恆春地區同時舉辦國家公園畫展、生態攝影、鳥類攝影展及鳥類幻燈片欣賞等相關活動,自此展開墾丁國家公園漫長的候鳥保護歷程。隨著生態教育紮根及墾管處、屏東縣野鳥學會努力之下,墾丁候鳥季發展為「墾丁賞鷹季」及「墾丁雁鴨季」二個不同季節的賞鳥活動,是遊客至墾丁國家公園旅遊的2個季節性活動代表。

更多詳細相關內容請至:

海報1詳細內容:

海報2詳細內容: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蘭嶼大船造舟暨跨越黑潮系列活動

99年夏天,內政部長江宜樺與蘭嶼鄉長江多利遂起立造大船「橫渡黑潮‧拜訪台灣」,想將雅美/達悟族永續海洋的理念分享給台灣的朋友,除傳承造船的技術外,還凝聚部落的向心力,橫渡黑潮拜訪台灣,展現雅美族人的勇氣、智慧與毅力;文化展演則顯現台灣民族互融多元的交流。

雅美/達悟族人,帶著獨特而珍貴的海洋文化、冒險精神拜訪台灣,觸動國人共同建構臺灣永續海洋文化和政策的新願景。

想要了解更多詳細內容請至:
http://npda.cpami.gov.tw/tab8/web8_page2.php?park=G&ct=429

圖片詳細請至:
http://marine.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01%3A2012-04-02-11-37-41&catid=137%3A2012-03-29-18-09-04&Itemid=207




墾丁國家公園 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

在三、四百年前荷蘭據台時期,臺灣各地可見梅花鹿蹤跡,據文獻研究,狩獵臺灣梅花鹿亦是早期重要經濟活動,近百年來因居民過度獵捕,加上其原生棲息環境隨土地開墾而破壞,野生梅花鹿已於絕跡。

復育地點設在社頂自然公園北部沿海丘陵,過程規劃為準備期、放養期、野放追蹤期,主要目標為保存臺灣固有梅花鹿之品系,使梅花鹿回歸原有之野性生活,並喚起國人對生態保育之重視,及對梅花鹿與傳統歷史淵源之認知。

至今,除了復育技術建立與相關議題研究,推動保育宣導活動,並設立景觀據點,讓遊客了解更多臺灣梅花鹿的生活習性。

想知道更詳細的內容請點擊網址:
http://npda.cpami.gov.tw/tab8/web8_page2.php?park=A&ct=75

圖片詳細請至:
http://npda.cpami.gov.tw/tab2/web02_index.php?park=A&k1=C&k2&k3&kw&page=2&id=7905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墾丁國家公園 大事紀

「墾丁國家公園計畫」於民國71年9月1日由內政部公告實施,首任處長施孟雄。民國73年元旦管理處成立,也為臺灣地區國家公園經營管理開啟新頁。

墾丁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民國66年行政院蔣院長經國鑒於墾丁濫墾、濫建情形十分嚴重,特別指示:從事建設應顧及天然資源與生態之保護,將墾丁地區優先規劃為國家公園。內政部遵照指示,民國68年委託臺灣大學進行生態資源調查,並委託臺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參採調查結果,依「國家公園法」規劃完成。

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土地依國家公園法第十二條規定,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及一般管制區。墾管處隸屬內政部營建署,並配置內政部警政署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負責國家公園內各項治安及秩序維護、災害急難搶救、自然資源及環境保護等工作。其管理體系分為企劃經理課、工務建設課、觀光遊憩課、保育研究課及解說教育課。

想知道更多詳細的資料請點擊網址

圖片詳細請至: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大屯採硫史

早期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因此,硫磺礦產甚豐的陽明山區發展史乃併隨硫磺的開採而展開。據記載,明氏時,沿海漁民即以瑪瑙、手鐲等物品和本區原住民換取硫磺。清康熙年間,探險家郁永河曾渡海來台,採集訪硫磺,足跡達北投行義路與陽投公路間之大磺嘴硫氣孔區。

由於硫磺在軍事上的重要性,當時曾吸引部份不法之徒私自潛入山區偷採硫磺以製造火藥,清朝政府恐怕事態擴大引發事端,從康熙到同治將近兩百年中,下詔發布封礦、禁採之令,除派兵駐守外,並於每年的四季仲月派兵焚燒噴氣孔芒草,也以重刑嚴懲杜絕私採硫磺的活動;此情況持續到光緒年間才漸漸改變,先有沈葆禎奏請開禁,光緒13年 (西元1887年),劉銘傳正式奏請將硫磺開放官辦,於是設置全台磺務總局,主管硫磺採辦事務,至此,採硫事業終於真正開禁;而漢人的足跡也在這段期間自士林、北投沿磺溪而擴散到大屯山區的竹子湖一帶,唯本區因硫磺氣的影響,土地貧瘠,並不利於種植作物,故當時入山的漢人,多以燒山種茶維生,將山坡地開闢為茶園,而原本居住於此地的凱達格蘭人就在漢人移民的同化下逐漸的消失。在日治期間,陽明山區有八大採硫磺區,直至戰後,因硫磺可由石油提煉,採硫磺業也漸趨沒落。

想知道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網址:

圖片詳細請至: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大事紀

民國91年(2002年)在台北陽明山召開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世界保護區委員會東亞地區第四屆會議(IUCN-WCPA-EA4)」中,與會各國人士促請我國政府將東沙海域,建立為我國第一個海洋保護區。92年10月在南非「第五屆世界公園大會」達成之德班協定,籲請各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內,將海洋保護區面積增加到領海面積約12﹪,並於民國101年建立全球海洋保護區的資料庫。

內政部營建署爰即委託專家學者進行可行性評估作業,並廣邀專家學者、機關代表及本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相關委員共同研議,於93年1月9日將「東沙海洋國家公園可行性評估及劃設範圍」陳報行政院,經行政院交議經建會於93年2月2日第1163次委員會議討論,行政院93年2月25日院臺內字第0930006751號函核復內政部:「東沙環礁為一完整之珊瑚礁,海洋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生物多樣性高,為南海及臺灣海洋資源的關鍵棲地,且東沙島環礁復育及保育工作至為重要,內政部所提『東沙海洋國家公園可行性評估及劃設範圍』,原則同意」。另行政院93年3月31日召開「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亦指出行政院核示東沙島籌設「海洋國家公園」,具體宣示維護外(離)島之海洋生態環境,列入海洋資源組分工計畫;行政院永續會生物多樣性分組亦列為工作事項中。

『東沙海洋國家公園計畫』於95年4月25日經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第66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7月12日將「東沙海洋國家公園計畫(草案)」陳報行政院。行政院95年12月19日,行政院核定內政部所報「東沙海洋國家公園計畫」草案,並請內政部依照經建委員會1273次委員會會議審議結論將計畫書名稱修正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以凸顯所保育之東沙環礁生態系及地景特性,並合併設立一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統籌東沙環礁及其他可能評估設立的綠島、北方三島、澎湖群島等島嶼或海洋型國家公園,以收整合管理之效。96年1月19日,內政部正式公告「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書、圖」,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為我國第7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一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96年10月4日正式於高雄市掛牌運作,行政區域劃分由高雄市政府代管。正式邁向台灣海洋保育的重要里程碑。 

想知道共多詳細內容請點擊網址:

圖片1詳細請至:

圖片2詳細請至: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玉山國家公園 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

本項活動係由瑞裔加籍攝影家、作家及冒險家Bernard Weber 為保護世界上珍貴的自然及人文資產,促使世人珍惜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於2001年成立世界新七大奇景基金會(N7W),並自2007年起廣召全球網友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提名「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

目前臺灣玉山已順利躋身入圍全世界28個自然景點之一,最後階段將由網路票選出前7名,預定2011年初產生「新七大自然奇景」。本項活動除藉由強力行銷將玉山推向國際舞台,朝向入選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之一目標邁進外,可望藉由國人共同為「玉山加油、臺灣加油」口號凝聚全民共識、鼓舞民心士氣。並已由行文各部會,號召機關學校、民間企業、社團共同響應此一深具意義之活動。

想知道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網址:

圖片詳細請至: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大事紀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拓荒史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總面積約1,122公頃,擁有獨特之珊瑚礁植被、珍貴之史前貝塚遺跡及臺灣彌猴等豐富資源,具備國家自然公園之優越條件,把壽山升格為國家自然公園,是行政院吳敦義院長擔任高雄市長時就有的夢想,而2009年10月吳敦義院長南下勘災時,高雄市長陳菊也提出希望成立國家級的壽山自然公園之建議。

內政部營建署隨即進行勘查、評估及計畫研擬等相關作業,並戮力推動完備國家自然公園法源依據,完成辦理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法,基於資源永續保育之需,對於具有保護價值,而其規模或項目具有準國家公園條件者,以新增「國家自然公園」方式,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2010年11月12日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三讀通過,明定國家公園之分級、分類及國家自然公園劃設及經營管理適用國家公園相關規定等,正式賦予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法源依據。並於2010年12月8日公布,賦予「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設立法源依據,未來對於具有保護價值,而其資源豐度或面積規模較小者,將以「國家自然公園」方式,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予以保護。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計畫書、圖亦於2011年4月14日報奉行政院核定,2011年11月1日公告實施,「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正式劃設成立。

想了解更多詳細情形請點擊網址:

圖片詳細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