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範圍橫跨台灣兩大山脈:玉山山脈主要山地與中央山脈南段山地,轄區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林立,總計共有三十座。其中,屬玉山山脈者有十一座,屬中央山脈者有十九座。

玉山主峰地標

左:民國14年(大正14年)興建於玉山頂之神社。      中:民國50年佇立於玉山頂的于右任銅像。          右:民國87年玉山主峰基石成為玉山頂的新地標。

太魯閣台地

太魯閣國家公園行政管理所在地。

早期太魯閣國家公園峽口

左:民國24年(昭和10年)太魯閣峽口貌。右:民國49年太魯閣峽口新貌。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傳統建築代表:水頭村得月樓建築群。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金門國家公園 鸕鶿生態影片「黑色舞影」獲第二屆國家出版獎

國家公園成立宗旨之一即為保育自然生態資源,藉由鸕鶿生態影片的拍攝讓民眾了解到生態的多樣性及保育的重要。

鸕鶿是金門冬候鳥最具代表性的鳥種,且是具有遷移行為的候鳥,每年有長達5個月的時間在金門渡冬,其生態行為豐富,為了讓廣大的群眾了解與分享鸕鶿的生活,規劃拍攝了「黑色舞影-鸕鶿生態紀實影片」,時間長達兩年多,委託生態攝影專家廖東坤先生長期拍攝鸕鶿的覓食、求偶、棲息、羽色變化等,完整呈現其生活史。

金門慈湖是鸕鶿最大的過冬區之一,這部30分鐘的紀錄片,不單是記錄鸕鶿在金門3個月的冬天生活,甚至遠赴歐洲、大陸、西伯利亞等地拍攝鸕鶿的繁殖育雛生活,完整呈現鸕鶿的一整年生態—每年11月至2月南遷過冬,早晨到深夜的獵食與棲息。3、4月的交配繁殖,4、5月親鳥餵養幼鳥間的互動,7月幼鳥展翅試飛、獨自覓食。11月東北季風起,親鳥領著亞成鳥再度南遷過冬。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在製作此記錄時,是先行聘請學者進行鸕鶿生態行為調查,再邀請生態攝影專家進行田野拍攝,製作態度極其嚴謹。本紀錄片生動的留存下來鸕鶿一整年的生存狀態。它不僅是記錄了鸕鶿的旅程,更在在顯示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觀賞此片,或許能讓民眾更懂得欣賞與珍惜自然界的多樣物種。 

更多詳細情形請點網址:

鸕鶿相關的影片介紹: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台江國家公園 黑面琵鷺保育研究

台江國家公園擁有黑面琵鷺度冬之主要棲息地,為確保並提供黑面琵鷺足夠的食物來源,並瞭解黑面琵鷺在台江國家公園利用的棲地,因此進行的黑面琵鷺保育研究工作,分別為「確保黑面琵鷺食源之生態養殖計畫」及「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族群生態及棲地經營管理計畫」二項。

為追蹤了解黑面琵鷺北返路徑及棲息分布,本處已自101年起進行黑面琵鷺繫放,並分別掛上衛星無線電與傳統無線電發報器,在101年黑面琵鷺北返前已成功繫放6隻黑面琵鷺。未來將持續追蹤黑面琵鷺的遷徙路線、分布範圍、族群數量,並以能提供黑面琵鷺最佳度冬棲地為目標努力。

想要了解更多黑面琵鷺相關請點擊下列網址: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雪霸國家公園 泰雅千年、走過千年系列出版品

喜好紅色服飾,有紋面習俗,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的他們和藹又親切。

雪霸國家公園為推廣泰雅文化,出版了一系列的作品:

1.泰雅千年系列出版品
      雪霸國家公園為推廣及記錄泰雅文化,從95年7月開始委託製作《泰雅千年》影片,全案歷時2年籌劃,並在偏遠的新竹縣尖石鄉後山拍攝完成。在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的學術支援下,歷時半年工作團隊於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泰雅部落展開田野調查,最後選定鎮西堡部落為拍攝地點及搭建古泰雅部落所在。這支劇情片以古泰雅族的部落遷徙為主軸,呈現泰雅族的生態文化智慧及族群流徙的歷史滄桑。透過「泰雅遷徙」的主題,並標識「尋根意識」的價值,而呈現史詩般的壯闊山景與細膩動人的情感。

2.走過千年系列出版品 
      本書與紀錄片《走過千年》,採取書籍/影片互搭的方式,詳實地紀錄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得獎影片《泰雅千年》的拍攝過程,藉此看見現代泰雅部落的風貌。雖然,影片與書籍必須著墨拍片過程中所發生拍片團隊與部落之間些許的衝突與不愉快事端。雪管處仍決定支持作者紀錄片紀實的態度,讓他在沒有壓力與拘束的創作空間下完成作品。相信惟有忠實地呈現這些過程,在日後才有機會進行更深沉的反思,對持續磨合的原非原關係產生正面的啟導力量。當然,讀者也可以嘗試將《Yaba的話》/《走過千年》作者對現代部落的生活寫實與《泰雅千年》中所描述的浪漫古泰雅故事,進行一種古今交錯的泰雅文化詮釋與對照,這應該也會激發出相當的閱聽趣味。站在國家公園的立場,希望不管是古老還是現代的故事,都可以繼續傳唱下去。

詳細完整資料請至:

圖片1詳細請至:

圖片2詳細請至:


太魯閣國家公園 峽谷音樂節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於2002年開始辦理,辦理的目的在引領遊客藉由音樂來欣賞自然、體驗環境之美,透過這種美感經驗,讓國人喜愛自然並且省思與自然相處之道。

峽谷音樂節著重於與自然融合的音樂,也藉由本地太魯閣族及自原民時代至今曾經在太魯閣生活過的人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經驗,發展兼具人文
縱深的太魯閣風格音樂節慶,長時期的辦理以建立符合國家公園理念與特色的環境教育活動。

音樂節的內容除了以多元內容呈現「做看峽谷聽音樂」地音樂節目外,也逐年加入太魯閣族的音樂元素。整體發展情形如下:

(1) 國家公園,除了為旅人們呈現知性的太魯閣,也試圖為峽谷營造多向度的藝文空間意象。

(2) 2005年的《峽谷音樂會—太魯閣十九》以「人聲」為主軸,音樂的部分邀請到擅長西洋古典音樂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及絲竹樂團的采風樂坊一      同演出。以歌仔戲的唱腔搭配西洋交響樂團、京劇唱腔搭配大提琴,讓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回憶。

(3) 2006年的《峽谷音樂會—太魯閣二十》以歡樂節慶的音樂及大型交響樂團的演出慶祝國家公園成立二十週年,擴大於二個週末舉行,以韓德        爾的「皇家煙火」、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等作品來慶祝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二十歲生日,以樂聲與國家公園令人讚嘆的天然美景相應和。

(4)2008年 於10月25日舉辦,呈現精緻化的在地原音,除了帶給觀眾花蓮特有的原住民音樂風華之外,更能作為原住民族群間的文化交流平台。

(5) 2009年太魯閣峽谷音樂節以尊重自然、本土、關懷在地與提升觀眾共鳴的原則,並開放空間讓多元藝術同聚一堂,給予觀眾最豐富的音樂饗         宴,內容兼具了東西方古典特色以及在地原民文化,主軸為中西合璧,以【峽谷柔情】為名。

(6) 2010年以百年光華為主軸,即將到來的建國百年誌慶。

如果有機會來到太魯閣峽谷,一定要來朝聖一下喔!